8月15日,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国迎来第七个生态日。“两山论”如今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也为全球绿色发展点亮了智慧明灯。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中唯一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始终践行产业绿色化与发展生态化,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国家综合试点为契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产业绿色化,并非一蹴而就,其核心在于以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方式。这种重塑不仅体现在生产流程的优化,更深刻改变着能源的供给与调度逻辑,实现提质增效与节能减排的双赢。
眼下正值用电高峰,在科学城高新区全球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正悄然运转。
“这套系统就像给城市装上了智能调节器。”项目技术总监王磊演示着调度平台,888集团官网入口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用电负荷,储能电站的充放电策略可实现毫秒级响应。
据了解,自2024年投运以来,该系统已累计消纳可再生能源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7.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更值得一提的是,其首创的5G+区块链能量交易平台,让企业用能成本降低18%,为重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与之相距不远的重庆摩尔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超纯水制备系统正以纳米级精度运转。这家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通过26代技术迭代,将产品能耗降低40%,成功进入全球知名电子产品供应链。
“我们攻克了电子级超纯水核心技术,专利数突破103项。”公司技术总监李敏展示着最新研发的零排放废水回用系统。
而在重庆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秒即可完成一套空气弹簧生产,耗电量从传统工艺的15千瓦时骤降至6.1千瓦时。“全年节约用电20.2万千瓦时,相当于7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企业负责人算着绿色账本。
类似的转型故事在科学城频现——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的自动化产线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关键岗位自动化率达100%;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设备故障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一个个企业的绿色转型实践,并非孤立存在。当数字技术与绿色理念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便催生了更为完整的绿色产业生态。
数据显示,科学城已建成47个市级数字化车间,推动运营成本降低24%;已引导14家企业建成市级智能化工厂,推动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41%、能源利用率提高17.5%。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学城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华润微电子打造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基地,到智御维科推出的全球首款全正向研发智能电动重卡T9,再到国电投重庆能源研究院的零碳建筑技术,一个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的绿色产业生态圈已然成型。
科学城高新区的产业绿色化不只在企业在园区。针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巨量渣土,科学城高新区创新打造城市建筑资源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该平台实现渣土审批、运营、监管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可视化。关键突破在于以数字渣票替代纸质票,智能道闸实现自动审核放行,极大提升效率,做到“当日申报当日批”。截至2025年6月,平台已服务28个消纳场、358个工程、153家运输单位,核销数字渣票114万张,核销渣土1842万立方米。
这一创新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渣土回填改造。可实现每年约800万立方米渣土资源化利用,将闲置或破坏土地转化为集中连片的耕地、园地、林地;配套修建灌溉设施与道路,减少水土流失;种植李树等经济作物,为乡村注入活力,实现了资源节约、生态改善与经济收益的“三重丰收”。
发展生态化,强调整体性、系统性,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前,在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蓝图之下,科学城高新区通过数字赋能构建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生态体系。
8月14日,走进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二期项目现场,塔吊林立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绿色密码”——这个采用“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打造的智慧园区,通过数智化全过程工程咨询,实现了投资节约1.275亿元、建筑垃圾减少2.7万吨的惊人成效。
“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流淌着绿色基因。”园区建设负责人指着BIM模型介绍,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优化管线布局,仅机电安装阶段的返工率就降低40%。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屋顶花园如同巨大的海绵体,不仅能吸收80%的雨水径流,还能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抵消120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种将生态美学融入工程设计的理念,使得科学谷在2024年成功入选重庆市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记者了解到,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以“低碳之谷”为定位,将减碳理念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项目开创性采用“数智化+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模式,通过光伏开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及绿电交通等技术应用,打造西部首个“电子信息产业近零碳示范园区”。
二期35万平方米建筑群引入智能灯光调节、雨水循环利用等系统,预计年节电量超281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96吨。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更实现园区能源消耗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为全国高新区提供可复制的零碳建设范式。
科学谷二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践行的低碳理念,不仅体现在BIM技术优化、屋顶花园生态调节等硬件设计上,更离不开稳定高效的能源支撑。毕竟,智能灯光调节、绿电交通等低碳场景的顺畅运行,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作为动力。而这份能源保障,正来自不远处一栋与园区风格浑然一体的特殊建筑。
就在距离科学谷数智科创园3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栋像方糖盒子一样的建筑。从外观上与科学谷建筑群融为一体。这就是科学谷片区的电力引擎110千伏科创园站。
这座变电站由科学城高新区与当地电力公司联合建设,践行绿色建造理念,变电站与科学谷二期项目通过连廊融为一体,格栅风格的外立面与主体建筑相得益彰,是高新区首座景观融合智能站。
不要小看这块“方糖盒子”,这个盒子里装满了智能监测终端、轨道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还接通到远方的智慧电力集控站,通过集控站和上级的调度,新疆、四川的清洁电力也将为科学谷算力发展和产品出口赋能。
今年1至6月,重庆电网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31.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25%。其中,集中式光伏电量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95%;分布式光伏电量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9.80%,清洁能源实现全额消纳。
2024年发布的《零碳智慧园区创建与评价规范》地方标准,首次将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等12项指标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在政策引导下,辖区企业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206项,建成数字化车间47个,带动生产效率提升41%、运营成本降低24%。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生态层面。通过构建“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平台,科学城实现了48.5公里智能道路的实时数据共享,推动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50万公里。这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螺旋”,催生了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吸引了长安、丰田等头部车企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覆盖研发-测试-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释放乘数效应——2024年,重庆高新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至0.32吨标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7%;在“2025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榜单中,重庆高新区位列第18位,较上年跃升9个位次。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科学城高新区正以“双化协同”战略为支点,书写着产业绿色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篇章。科学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创新性提出零碳智慧园区、零碳智慧企业、绿色园区等创建目标作为考核指标,同时推动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家、地方、行业、团体双化协同标准制订专项计划,助力国家双化协同标准体系建设。”
当科技创新插上绿色的翅膀,产业发展就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从科学谷的“零碳园区”到智御维科的绿色重卡,从清安储能的智慧电网到广达工厂的灯塔工厂,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共同勾勒出现代化新重庆的绿色轮廓。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看得见的金山银山,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